农村什么不多,就是野花野草野果野菜多,简单的说就是野生资源丰富,尤其是在过去,农民生活艰苦,野菜并没少吃,记得小时候经常吃野菜,吃的品种那可多了,比如马龙头、水芹菜、鸡公菜、剪刀菜、马齿苋、野苋菜、婆婆丁、灰灰菜、地菜等等,其中最喜欢吃的当数地菜了。
地菜,又叫荠菜,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叫法,北方叫白花菜、黑心菜,河南、湖北等地叫荠荠菜,四川人叫干油菜,叫法实在太多了,这地菜与别的野菜不同之处,就是它有一个特性十分耐寒,寒冬腊月,一棵棵苍翠的地菜,散生在田野间,傲霜斗雪,生命力极其顽强。
因为喜欢吃这种野菜,所以记忆特别深刻,记得那时候,只要采挖到了地菜,母亲就会给我们包饺子吃,如果没有时间包,就会用一点腊肉先锻点油,再放进地菜一起炒着吃,那叫一个香,可以传到很远很远,吃到嘴里,也是回味无穷,口齿留香。
到了过年,如果有地菜,母亲还会做家乡的传统拿手菜,叫做菜饼子,就是把腊肉切丁,油条和地菜切碎,先将腊肉炒出香味,再放进油条、地菜一起炒熟,盛起来放冷,再用豆油皮包成一个个长方形,放在锅里用小火煎成两面焦黄,吃在嘴里,外脆内柔,滑嫩爽口,香甜无比,细嚼慢咽,久久不忍吞下。
可惜现在没有豆油皮卖了,正宗的土猪肉也很难买到,一般只能用大白菜的叶子来代替豆油皮,我们还试验过用鸡蛋皮来包,但是这样做出来的菜饼子,虽然外形相似,内容也没有变,但永远吃不出小时候的那个味,因为原材料的不同,色香味俱差一个档次,小时候的菜饼子成了永远的回忆和念想。
最近天寒冷,温度下降,从菜地采了不少蔬菜,其中还有地菜,足有两斤之多,于是买了两斤肉,一斤春卷皮,两斤饺子皮,在家里忙乎了一个上午,四菜一汤新鲜出炉,地菜饺子管够,在这新年之际,这外面瑞雪飘飞之时,坐在家里,一面享受天伦之乐,一边大饱口福,真是其乐无穷。“辛苦做来,自在吃。”这是我们这里的一句土话,我这才算是真真正正体会到了它的含义。
据说每年的老历三月三,在湖北,还流行用地菜花煮鸡蛋吃的风俗,就是将地菜花洗净,切成约两寸长的段,同鸡蛋一起放进锅里清煮,只需要给点盐,待鸡蛋煮到凝固后,一个个敲碎,细火再煮上几分钟,便可食用,这既是美味食品,又可以健身治病。
关于三月三地菜花煮鸡蛋的来历,有这样一个传说:三国时期,名医华佗来到沔阳城采药,一天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时,见老者患头痛头晕症,疼痛难忍。华佗替老者诊断后,立即在老者园内采来一把地菜花,嘱老者取汁煮鸡蛋吃,老者照办,服蛋三枚,病即痊愈,此事传开,人们都纷纷用地菜花煮鸡蛋吃,热潮遍及城乡,华佗给老者治病的日期刚好是三月初三,因此,三月三,地菜花煮鸡蛋,就在湖北形成了风俗。
地菜不仅是一道美味,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,嫩株作蔬菜食用能强身健体。据医学研究表明:地菜营养丰富,它含有精氨酸、天冬氨酸、甘氨酸、蛋氨酸、谷氨酸等十余种人体所需的 酸,地菜带花果的全草可入药,性凉,味甘淡,功能凉血、止血、利尿、散热、收缩血管,且能轻度扩张冠状动脉、降压和收缩子宫等,是防治高血压、冠心病、荨麻疹、肾炎及月经过多的良药,由此看来,这地菜的药用价一时也难以说清,如果想了解更多这地菜的药用价值恐怕要翻《本草纲目》了。